詳細內容 : |
國家衛生計生委等5部門聯合發文,要求從今年7月1日起,膨化食品禁止使用含鋁食品添加劑,小麥粉及其制品(除油條類油炸面制品、面糊、裹粉、煎炸粉外)生產中不得使用含鋁添加劑(即明礬)。
本月初,《溫州都市報》記者隨機選取13份面制品送檢鋁殘留量。浙江省溫州市質量技術監督檢測院15日出具的檢測報告顯示,13個樣品均被查出鋁殘留,最高的鋁殘留量達570毫克/公斤,最低的為3毫克/公斤。13個樣品均被查出鋁殘留,也就是說被記者隨機選中的商家全軍覆沒。這樣的結果恐怕讓不少人始料未及,沒被選中的是否就不存在鋁殘留,答案當然不容樂觀!既然國家5部門已經有了禁令,一些商家居然置若罔聞,耐人尋味。難道不知情,抑或來不及聽從禁令?其實,將近兩個月前相關部門就已發出了禁令,提出7月1日是大限,已給商家預留了不短時間。 無視禁令,不外乎兩個原因。一個原因是在利益驅動下,擔心聽從禁令就會蒙受損失。使用含鋁添加劑,食品賣相好、松軟。對于常常以貌取物的消費者來說,最容易青睞那些賣相好的食品,而賣相不好的食品常常無人問津。另一個原因恐怕是僥幸心理作祟,有的生產者認為即使不聽從禁令也沒有什么風險。這種推斷并非信口開河,如果不是記者暗訪,這些違規使用含鋁添加劑的商家會被曝光嗎?那些沒被記者暗訪的商家,誰來管一管? 有關部門在監管的路上“不打盹”,商家才不敢亂來,舌尖安全才有保證。鋁吃多了會得老年癡呆癥,會影響骨骼和神經系統健康,事關公眾健康,豈可麻痹大意?對商家縱容,就是對民眾不負責任,監管不能有絲毫的延宕,該出手時就要出手。 食品安全離不了“產”和“管”這兩個字。中央曾強調,要用最嚴謹的標準、最嚴格的監管、最嚴厲的處罰、最嚴肅的問責,確保廣大人民群眾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如今,標準是有了,有沒有被嚴格遵守呢?還得打個問號。最高法相關部門負責人曾表示:“當前食品安全犯罪易發多發,與一些部門監管不力、行政不作為,一些監管人員玩忽職守、包庇縱容有著較大關系。” “鋁”見不鮮,難有舌尖安全,很顯然,光有標準還不行,還需要雷厲風行富有成效的監管兜底,公眾才能吃得安心。 |
相關文章: |